“‘麻風村’的出路在教育,教育是我們這裏的人融入外面世界的唯一出路。”說這話的人叫彭紹貴,雲南省鳳慶縣郭大寨鄉藤蔑河村的一名老師HKUE 酒店。
1953年,部分麻風病人被集中到崇山峻嶺中這個小山村“隔離”,1990年,藤蔑河麻風病人全部治愈,但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卻很難融入外面的世界。1999年3月,在藤蔑河小學開辦的第7年,第5任代課老師離開,學校面臨停辦危機。彭紹貴得知後,放棄大城市一千七百元的工資,回到山村,他說:“孩子們如果無法學習,只能重蹈覆轍,回家放牛。”
彭紹貴是一名地地道道草根教師,沒真正上過學,而且是一個麻風病人的後代。童年的時光只是在與世隔絕的山間度過,七歲的他開始幫生產隊放牛。放牛時光裏,他時常聽見隔壁村的孩子校園裏的讀書聲。而陪伴他的,是一頭頭黃牛。
年華流逝三十多載,彭紹貴說他每月都會做幾次夢,夢見在那些山中奔跑著放牛,他還是那樣寒心地追趕著,嚇醒後只是滿身的冷汗。
在這段的記憶裏,他唯一能接觸交流的外界人士就是向父親看病找藥的人。小小的他萌發繼承父親醫術的想法,繼承醫術就得會記藥方和看醫書。
沒有學校和老師,父親托人找來舊課本親自教兒子。於是彭邵貴白天放牛晚上讀書,多半的時間,他就把課本背到山上,一邊放牛一邊學習,山中的樹樁、石頭就成了他的課桌。幾年後,父親視力模糊了,彭紹貴和幾個小夥伴拜村裏的一個有文化的老人為師,幾個人用一本課本,幾個人用一個煤油燈,他們每月用一元錢和一點柴火蔬菜回報老師。一年後其他夥伴相繼退出了,只有他還是堅持每晚學習。
1996年彭紹貴離開家到外地去打工,挑過沙灰,擡過石頭,挖過煤。雖然有兩次差一點在井下被埋,但對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地方。他走到了一個沒人知道麻風病人後代身份的地方。那時的他,工資已有一千七百元。
1999年3月,藤蔑河小學的任教老師因為工資縮減又要離開。聘不到教師學校就得停辦,村裏的40多個孩子就得回家放牧。彭紹貴們的命運又要在這些孩子的人生中重演。
此時,彭紹貴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代課老師的重任,一人教一個學校4個年級,47個學生,從早到晚都沒有休息。他自己笑道:“當時很沖動,我自己也沒進過學校,就艱難地摸索著一邊學一邊教。”
1999年的9月,彭紹貴遇見了一直從事希望小學捐建的清華大學鄭用熙教授夫婦。這一年,鄭用熙受一位美籍華人的委托要捐建一所希望小學,為紀念馬海德為中國麻風病的防治事業做出貢獻,這所學校以馬海德的名字命名HKUE 酒店。
2000年馬海德希望小學竣工,優先接受麻風病人後代子女入學。彭紹貴飛速跑回村裏把消息告訴鄉親們,鄉親們那是一個高興啊。彭紹貴挨家挨戶把輟學的孩子找回來,告訴他們,我們可以走出去了!
在鄭教授夫婦的呼籲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協調下,藤篾河村小的四年級學生轉到了馬海德希望小學就讀。他們有了融入社會生活的第一步。對其他社會人群來說適齡兒童入學升學並不新鮮,而對他們這些病人的後代來說則是命運的轉折,藤篾河小學的教學從此走上了正軌。
2003年,27歲的彭紹貴考上了鳳慶縣教師進修學校兩年制中等師範,讀書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,但是經濟問題和家庭狀況讓他陷入困境。幾番考慮後,他還是選擇了去讀書,踏進校門做一名真真正正的學生。盡管一個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費,但這兩年是他最難忘的時光,他得到了學習機會更得到融入社會的自豪感。
2005年6月他換掉脫盲證領到了中等師範畢業證書,同年他又申請回到藤篾河小學代課。 2007年他被評為“感動臨滄年度人物”。 2009年他考取事業單位編制,成為公辦教師。
從2000年藤篾河小學教學走上正軌到2013年為止,藤篾河已有60名學生讀完初中,15人考上高中,8人中專,已有大學畢業的和在讀的。彭紹貴深知這個群體前途是坎坷的,雖然有一部分學生已經考上大學,還只是邁出萬裏長征的一小步。
“我只是想告訴大家,不要抱恨命運,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和選擇的機會,你選擇了的事就要堅持HKUE 酒店。”